名稱:延安綠谷田園食品有限責任公司
廠址:延安市富縣吉子灣
地址:延安市富縣老城區環城路北段動檢站門口
郵編:727500
Q Q:1204575141
電話:13891100095
18109118969
傳真:0911-3214980
0911-3220220
網址:www.abilenelasertag.com
郵箱:1204575141@qq.com
西部網訊 在富縣,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里都種植蘋果,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,被國內外專家公認為是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。富縣人常常自信地說,“洛川的蘋果名氣大,富縣的蘋果質量好。”
近年來,富縣以生態化種植、標準化生產、產業化經營、全產業鏈監管為推進路徑,在全縣蘋果種植的提質增效上下功夫,果品質量不斷提高,果農收益持續增加。富縣果業局局長王延林說,“我們要在這個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的地方種出世界好蘋果,讓消費者一提到安全放心的蘋果,就想到我們富縣。”
果農楊昌元是羊泉鎮鹿首村的傳奇人物。(圖片來源于李不白)
地里長出“金蘋果” 三畝半地賣了21萬
果農楊昌元是羊泉鎮鹿首村的傳奇人物,自家三畝半地的蘋果,在2014年賣了21.5萬元,即使在蘋果市場低迷的2015年,也賣出了18萬元的好價錢。一時間,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人都趕到他的果園參觀,要看看他家的“金蘋果”長啥樣。
眼下正是掛果時節,楊昌元家里的蘋果樹長勢喜人,葉肥果繁。與他家果園相隔幾米的果園打眼望去卻難尋幾處繁盛。“我這園子里的蘋果樹葉子不但大而且顏色深,坐果多的把樹枝都壓彎了。”老楊說,這都科學管理的效果。
2001年富縣推行“果樹革命”,他率先將“大改形、強拉枝、巧施肥、無公害”的技術用在自己果園里。“科學技術能讓樹長好,結出好果子。”他說,科學種植后,極大提高了果品的質量和產量,收入也不斷提高。然而,這只是老楊發財的前奏。
2010年,楊昌元“狠下心”要在自己的園子里施行縣上推廣的“間閥政策”。“砍掉了果園一半的果樹,只留下九十三棵,開始心疼的很。”他說,沒想到伐樹后的第二年,自己果園里的果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
“以前種蘋果都是密集種植,果樹結出的果子個頭小,色澤不紅潤,80尺寸的果子才占到20%—30%,商品率不高。”老楊說,“伐樹后,果園的透光性和通風大大加強,果樹少了產量卻沒有大減,品質卻大幅度提高,80尺寸的果子居然占到90%。”
由于老楊果園的果子品質好,別人家的果子論斤賣,他家的果子論個銷。“一般一個賣到十塊錢,現在有老板提出二三十元一個收我的果子,但質量要求更高了。”老楊笑著說,看到這樣的好市場,自己日后更要科學化、精細化打理自己的果園,“好果子才能賣上好價錢”!
郭建榮家的“受水地”今天有了好收成。(圖片來源于李不白)
實行標準化生產 提升果品質量
楊昌元是富縣推行間伐政策最先的受益人,但這樣的科學種植技術在剛開始推廣的時候,阻力可不小。
羊泉鎮清澗村支部書記郭金龍印象深刻,2013年自己在群眾中做工作推廣間伐政策時,質疑聲音不斷,“果樹數量減少了,果量勢必減少,收益受損誰擔責?”。郭書記說,再給群眾講利害,群眾就一句話,“我們的樹你伐不成!”
今年是村民郭建榮家伐樹的第二年,在自己的9畝地里,他忙得不可開交。郭建榮非常高興,果園茂盛,農活增多,孩子們都趕來幫忙。“今年這效果特別明顯,以前樹上都是光開花坐不住果,現在枝頭的果都壓滿了。他說,自己家的這片“受水地”,倆頭高、中間低,不通風不透光,“年年打理,年年長勢好,就是不見坐果,九七年種的樹,十來年沒見啥效益。”
村支部書記郭金龍介紹說,村里1700畝果園,如今有1200畝都實行了間伐。“村民們從開始的抗拒,到現在見到效益后,都搶著要間伐。”他說,果農們以前自己摸索種植,果品質量層次不齊,價錢上不去收入自然低。“蘋果生產有標準,科學技術是關鍵,這樣的意識正在果農們腦子里扎根。”
清澗村有一片360畝的蘋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,2014年冬天這片園子進行了間伐,此后的管理全部按照縣上推行的“減密度、精修剪、強肥水、防病害、大培訓”的措施嚴格執行。
“一畝地里留三十顆樹,用八千斤農家肥,同時,還在果園里進行油菜花和豆苗的種植,提高土壤肥力,實施全園黑色地膜覆蓋,減少雜草生長。”他說,通過落實這些措施,2016年,示范園畝產達到了5000斤以上,產值由過去的一萬元,提升到兩萬元。“示范園的好效益,帶動了更多的群眾對自己的果園進行標準化管理,好的果品質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客商。”
合作社讓果農們“不愁銷路,不愁農資,專心種出好蘋果。”。(圖片來源于李不白)
“三兄弟”抱團經營 蘋果銷路不發愁
2015年,整個蘋果市場低迷不振,富縣綠地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不發愁,只管照顧好果園,銷路的事情有專業團隊操辦。
“我們采用的是‘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’三兄弟經營模式,果農主抓生產;合作社組織學習、培訓、提供農資配送、技術服務;企業主抓儲藏、銷售、市場開拓。” 合作社常務理事王杰說,果農們過去都是等著果商上門收購,果商說多少價格就多少價格,遇到滯銷損失都得自己擔著。“三兄弟的經營模式就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,要幫助果農種出高品質的蘋果,對自己的果子擁有定價權。”
王杰說,合作社給社員統一配送農資,一噸化肥補貼100元,每個果袋補貼一分錢,農藥補貼5%,對社員的要求就是,要嚴格按照合作社的技術指導種植蘋果。
“每年我們按高出市場價格兩毛的標準收購社員的果子, 確保合作社的果農果子不積壓不滯銷。”這樣的管理模式既能夠大規模提高果品的質量,又能把握主導地位與客商談價錢,王杰說,現在已經有320戶農戶自愿加入合作社,覆蓋14個自然村,4個技術員全年免費指導,每戶果農一年至少能接受十次培訓,這樣的模式受到了廣大農戶的歡迎。
“要讓消費者一提起安全放心的蘋果,就想到富縣。”富縣果業局局長王延林說。(圖片來源于李不白)
實現“382”工程目標 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
富縣位于渭北旱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,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,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。“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,不種蘋果太可惜了。” 富縣果業局局長王延林說,認識到這一點,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,全縣就在擴大蘋果種植面積上加快行動,到“十二五”期間,全縣的蘋果種植面積達到了36.2萬畝。其中國家認證綠色食品基地17萬畝,有機蘋果基地6000畝。
“富縣有十五萬人,多一半人家里都種蘋果,我們這里的蘋果硬度大、糖度高、耐儲存。”王延林說,全縣推行的“大改形、強拉枝、巧施肥、無公害”4大技術,給果農們種植蘋果立下了規矩。“樹的頂端枝條方向往哪長,樹與樹之間的間距有多大,一畝地里用多少肥,都是人為控制,陜北的樹由樹不由人,這里的樹由人不由樹。”
“洛川蘋果名氣大,富縣蘋果質量好。”王延林說,這不僅僅是富縣人的一句自夸。“我們一直推行的‘381’工程,即一畝果園留三十顆樹、用八千斤肥、掙一萬塊錢的目標已經完成,把效益從一萬元變成兩萬元是我們‘382’工程的目標。”完成這個目標,就要以生態化種植、標準化生產、產業化經營、全產業鏈監管為推進路徑,在全縣蘋果種植的提質增效上下功夫。
王延林介紹說,富縣是全國第一個整縣通過良好農業規范生產基地認證的縣。“現在我們正在打造‘智慧果園’,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。”他說,每顆蘋果都有一個二維碼,無論消費者在哪里,一掃就知道蘋果誰種的,施的什么肥,噴的什么藥,誰進行的檢驗。“要讓消費者一提起安全放心的蘋果,就想到富縣。”
“我們目前正在對市場進行摸底,富縣蘋果都賣去了哪里?”他說,“縣里有機蘋果基地有6000畝,投入巨大花費精力也很多,基本用于高端禮盒,但市場到底能不能容納?”這項工作有利于掌握低、中、高端市場蘋果的走向,按需生產能夠最大化地降低果農滯銷的風險。
他說,到2020年末,全縣蘋果總面積要達到40萬畝,總產70萬噸,優果率提高到90%,培育果業專業合作社100個,建成有機肥廠5個、大型果用物資交易市場1座。
作者:熊惠玲 孫鵬
(來源:西部網-陜西新聞網)